- 积分
- 4118
- 在线时间
- 小时
- 基因片段
-
- 银行存款
-
- 注册时间
- 2009-6-9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签到天数: 2 天 连续签到: 2 天 [LV.1]初来乍到 
|
发表于 2012-10-12 05:41:01
|
显示全部楼层
colorlemon 发表于 2012-10-11 20:12 
老钱这番话提点了我以前的几个点子,比如老钱说的故事背景世界观的诸多细节,首先这些当然是这几的越完善 ...
细节,当然是慢慢透露的。那种一上来就列表,XXX纪年若干月,谁谁谁和谁谁谁干了啥这种历史课本式的大编年表最要不得,但却是现在很多希望尝试“架空历史”的人喜欢用的。
俺个人认为,细节的透露应该是如此:
比如:通过路人的口来传播信息:“钱家村的小二前几天被捕了。因为违反宵禁条例,被关入大牢,县太爷张大人判处他十两罚金”——这一下子,给出了这几个细节:宵禁,处罚条例,县级行政单位的官员,惩罚条例。
“张老板说到:现代世道不好啊。前几年同外邦作战失败,被掠夺走了数千劳动力,导致乡下种田的人手不足,粮价腾飞,好多伙计都回乡下种田去了,我开出月饷二钱银子都招不到人,难办啊。”——给出了时局,物价,战争目的,常见薪水等等。
“李主任咆哮道:谁他妈这么大胆,敢来动你老兄的场子?谁不知道这华丰一条街是我罩着的?这街上大大小小数十家发廊洗脚城哪个不是我准许才开起来的?哪个小姐500过夜钱敢不给我送一份来?就是市里面张局长逢着搞运动要检查,都会先来给我打声招呼,谁他妈不吭一声就把你的场子抄了?” ——李主任的势力,关系网,收入来源,人脉等等。
或者更细一些的,对衣服的细节:“一看来人穿的是蟒袍,上绣紫色犀牛,知道是京里来的大官,不敢怠慢”
对茶艺的品评:“吓杀人香需要如何如何泡制,这区区一个小丫头也懂得,说明她受到的教育是相当全面而细致的”
对驿站的使用:“来者满面风尘,自云连续两天两夜赶路未曾休息。从广东到京师数千里之遥,非是动用了军方驿站传递八百里加急的军马不能有此速度,来人身上携带的情报必然异常重要”
我认为细节的透露应该是这种方式。
至于偶然的使用,我还是倾向于要使用“必然的偶然”。就如同一个往一个气球里充气,到最后必然会爆。但是从哪个点爆,不一定。也就是说,苛政猛于虎之后,没有陈胜,也有赵胜;没有吴广,也有蔡广。不在大泽乡,那就在小溪村,发生地点不一定,但这件事情是必然发生的。这就是所谓必然的偶然。
而推动矛盾聚集的事情,可以从边缘入手,这些事情的起因不一定非要那么必然。举个例子,泰坦尼克号电影,有若干出伏笔:1.掌舵的转向尺度不够,导致不能及时迅速转向;2.救生小艇数量不足。3.值班的瞭望哨心不在焉(还有几点忘记了,以前看电影杂志看来的)。这些都是足够偶然的边缘事情,汇聚在一起导致的必然事件就是泰坦尼克沉没。不一定撞冰山,也可能触礁,也可能起火灾,等等。
就你上面提到的这个例子。如果按照中国传统小说的写法,会这样写:国王暴施淫虐,有个心腹大将就心存反义但是一直没找到理由下手。这天来了个外人,喝酒聊天中吐露心腹事,来者就劝大将造反。然后大将就把国王做掉了,结果来的人也有两把刷子,伙同一帮人把大将做掉了(当然之前要对来人的身份经历性格做足够铺垫)。没错,这就是李儒劝吕布杀丁原,林冲火并王伦。。。
这种例子很多。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,因为中国人写小说,几乎不具体写内心活动(谁谁谁怎么想),都是用行动来刻画内心。所以很多小故事都是有深刻含义的。比如说,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,刘备掉筷子,跟主线有关吗?明明是刘备怒鞭督邮,为什么把事情安在张飞身上?打虎将李忠初次见到鲁达,干嘛非要扭扭捏捏不愿意掏银子帮金翠莲惹鲁达骂他?宋江张顺相认识,为什么非要通过黑厮李逵去抢张顺的鱼才认识?书中简简单单几个字:沉吟半晌,百感交集,悲从心来,表现的可不仅仅是字面上那么简单的情绪。
所以,俺是很反感现在很多小说一上来“谁谁谁是一个冲动的人,稳重的人,脱离了性格擅自行动去凑剧情的人”。。。写几千字的短篇可以不用那么细致的刻画性格,但是长篇一定是性格推动的,而性格一定是环境塑造的。脱离这个条件的,基本上俺没见过好作品。 |
|